中文版
English
媒体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 > 媒体中心 > 聚焦联星

展会专访

发布时间:2024-11-11 浏览量:

     
        10月23日,CAEE2024第二届中国航空工艺设备博览会正式开幕,联星技术携带多款产品参展。展会第二天,公司董事长郭阳斌先生接受了中国航空报社展会现场采访。
     
          中国航空报社:大家好!欢迎大家来到第二届中国航空工艺设备博览会的采访间。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下我身旁的这位,他是来自联星技术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郭阳斌郭总,感谢您的到来。郭总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联星技术的优势产品。
         
           郭总:谢谢主持人。本次博览会,联星技术主要带来了“一心两翼”的4大类产品,“一心两翼”的心是指以工业测控技术为核心,包括工业测控、机载测试两类产品,“两翼”是指航空设备及柔性制造装备,主要是为航空航天行业用户数字化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及产品。我们公司是2005年成立的,至今近20年了,这些产品也是与航空行业主机厂所单位经过多年的交流实践,在实战中磨砺形成的系列化产品。

         
          中国航空报社:成都是一个军工特色特别鲜明的城市,联星技术也一直在这片沃土上发展。您能不能详细地介绍一下联星在发展历程中一些非常重要的节点,或者是在发展中可以分享的故事,给我们大家具体地聊一聊联星的发展历程?
           
           郭总:
    因为我本人原来也是一位航空人,95年南航毕业,在成飞公司工作过几年,主要是在试飞研制方面,也参与过国内主力战机的研发工作。后来我出国留学工作,在国外主要是做芯片设计相关的工作。
            我是2008年正式回国创业的,在一开始我还是想立足于以工业测控或者微电子为主导的产品开发,但当时因为受市场需求及人才短缺的影响,比如微电子方面的人才当时是非常欠缺的。第二,当时国家层面还没有提出自主可控或者国产化战略,所以我们国内的工业测控,尤其是航空航天的测控当时还是以国外的产品为主,比如西门子、GE等,到目前为止西门子在工业测控领域,可能在中国的占有率还是在50%以上,包括国外的GE、倍加福、贝加莱等做工业测控的。 国内的工业测控是最近七八年才引起国家重视,中国提出了“工业2025”。从之前德国提出“工业4.0”开始,再加上中美贸易争端,美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,中国开始提出了国家战略,就是我们要实现工业测控产品国产化,尤其在航空航天这种高精尖的领域,从国家层面就慢慢提出了全国产化的需求。
            我们公司的工业测控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展起来,在此之前,我们最早做工业测控的销售量起不来,我们就围绕航空航天的用户开发了航空保障、柔性智造系列设备。为什么要开发航空保障、柔性智造设备呢?因为我们通过做末端的应用生态产品,可以把我们的工业测控应用到生态系统里面去。通过这样的转型,我们公司产品的销售量也就逐步上来了。
            最近三五年航空工业也提出了航空智能制造的理念,我们联星公司就紧跟着全球趋势的变化,紧跟着国家战略的指引,发展形成了这四大类产品。现在在成飞、611所、29所、贵飞、沈飞等主机厂所,我们的产品获得了广泛的应用,深受用户好评。
           
           中国航空报社:郭总聊到整个历史进程,也聊到了我们国家的战略一直牵引着民企包括国家队在发展。我也想请您聊一聊,面对现在提倡自主可控,自主发展的路径下,您觉得民企是否是迎来了春天?因为说实话,面对航空制造领域,尤其是一些工艺设备领域,我们一直原来是跟跑的状态,优势会差一些,但现在咱们一直提倡的战略,是不是对民企来说是一个大发展的机遇呢?
           
           郭总:这个是肯定的,因为我的经历,在航空工业一线工作过四年,我后来又在国外工作了八年,我也见识过波音、麦道,包括国外微软、英特尔、飞利浦等等这些当时最先进的公司。我当时在国外的飞利浦半导体工作多年,体验了欧美科技企业的文化、技术和方法及它们研发的水平和状态,这些体会和理解是比较重要的。
           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,我认为如果说普通消费类或者普通的低端产品,中国是慢慢跟世界接轨了,学习跟跑得挺迅速,差距较小,但高端产品比如芯片制造、机器人、AI技术、高端仪器、医疗设备等差距还是相当大的。但是作为航空航天领域,因为技术封锁,基本都是独立发展,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我们跟别人的差距已经很大了,比如说美国的登月大概是1970年,我们现在登月还没登上去。但作为航空制造业来说,根据我个人回国创业跟着航空工业走过的十多年时间来看,我觉得航空工业进步很快,跟上世界前沿技术的步伐很大,接近程度是优于其他行业的,差距是很小的,甚至有反超趋势。
          航空行业的特点是小批量、多品种、高度定制化、高度专业化,不同于消费类产品,在中国竞争不充分,在国外竞争也不充分。这样的话就带来了智能制造不同于大批量生产,大批量生产的智能制造比如我们说汽车,中国现在的电车是全球产量最大的,它的先进程度也应该在世界前列,比如小米几个月就搞了个汽车生产线出来,并且也是对标特斯拉的。但是航空工业的产品,它的产量就不同于汽车一条生产线年产上千万台,手机也是年产上千万台。这种大批量生产,从苹果生产基地及特斯拉的生产基地也在中国落地之后,中国大批量生产的技术一点都不落后于世界。那我们欠缺的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自动化生产,但根据我的观察,国外的小批量多品种产品自动化制造技术还不一定赶得上中国。因为小批量多品种的自动化需要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,中国是不缺的,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上千万,虽然高等级的做AI、芯片的人才我们少一些,其实也不少,只不过这些人才在美国没回来。但是做基础的,比如说做基础的自动化,做生产线的自动化,它的技术含量不太高,它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去完成工作,这一类中国是不落后的,也是不缺人才的,航空制造业它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。比如美国波音,还是欧洲空客,它们的航空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并不一定比我们的大飞机,包括像成飞、沈飞这种主机厂所先进,不见得,因为它要进行完全的智能化,满足个性化需求,一个飞机全部自动化生产,它也是很困难的。航空制造的自动化需要的是满足小批量、多品种、高度定制化需求的柔性智能制造。
           举个例子,女士都喜欢穿漂亮的衣服,在七八十年代还有裁缝定制,但后来有工业化生产了,大批量生产,流水线出来,反正我分三个尺码,要么你穿S、M、L,你自己选一个,可能不太合身,但差不多就好,我们的衣服很多现在是工业化大生产的。但是现在又出来一种技术,它根据红外线或激光扫描,根据你的体型,然后计算机自动生成一个尺码,这个尺码是独一无二专门针对你的体型的,然后它生成一个裁剪尺寸,自动化机械根据你的体型来缝纫衣服,它是根据你的体型来产生生产工艺的,这个我们就叫柔性智能制造,机器根据你现在的定制需求来自动生产。比如我们两位都去做衣服,它可以第一件是我的第二件就是你的,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人参与的,我们就叫柔性智能制造。航空制造业未来我觉得要走向柔性智能制造这条路,它的智能化我们就定位叫柔性智能制造。它的特点也是这架飞机跟下一架飞机是完全不同的,甚至工人在干活的时候,现在我在这个工位干的活跟下一秒钟干的活是不同的,我总是在做不同的工作,这个时候对自动化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。柔性智能制造需要执行机构根据当前的指令或需求反馈开展工作,它是一个自适应的过程,程序不是预置的,它根据你的需求的实时变化进行调整,所以未来航空制造业每一个动作是不同的。例如:大批量生产过程中,我们在一个工位,一个机械手它执行的动作都是千篇一律的,比如某工序需要拧一颗螺丝,它一天24小时只在重复拧这一颗螺丝。但是在航空制造业,在这个位置机械手干的工作每一秒都不同,它是干不同的工作,这个不同对柔性智能制造就很重要。
           我们做的产品主要就是针对柔性智能制造需求,就是解决行业内别人没解决的一些问题。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在行业内还不在少数,我们开始注意到了航空制造业柔性智能制造不止是中国的洼地,它还是全球制造业的洼地,因为它的柔性就决定了很多比如汽车制造或其他行业的企业,它进入这个航空制造业行业是有较高门槛的。我个人认为,航空制造业柔性智造在中国并不比世界落后,并且我们是有机会赶超欧美国家的,并且现在据我的了解,在很多航空制造业领域已经走在前沿,这是我的一个个人观点。
           
           中国航空报社:郭总刚才是结合自身留学的经历,去观察国内外的行业,而且您刚才也打了一个特别好的比方,用男士女士穿衣服,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柔性技术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,它为什么会对航空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。
           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,希望郭总聊一聊,来到展会一定是看到了行业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新的发展,结合这个,联星技术未来会在哪些方面去发力或者布局呢?
           
           郭总:还是引申到航空制造业的特点,我刚才说了一个关键词就是柔性智造。去年我们公司也有幸参加了这个展会,今年也参加了。我觉得从去年到今年的变化,它就是往柔性化方向发展。我也观察到了有一些公司的变化,我觉得有两个变化趋势。
           第一个就是往专业化发展,我观察到了有一些公司比如做视觉识别,还有一些做精密的零部件,这些肯定是一些趋势,尤其江浙那边大多数参展公司都是做零部件的,它在核心部件或者零部件当中深耕,把这个越做越好,做到行业第一,技术上越做越精,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一个趋势。
           第二个我发现有一些公司跟我们公司比较类似,它立足于解决行业内别人没解决的问题,比如说我看到有一些是做生产数字化系统。因为国家最近提出来国家战略三年“智改数转”,这是工信部提出来的,四川省包括全国各地省的经信、科技口都在提“智改数转”。“智改数转”是国家层面提出来的,但我觉得它是民间来驱动的。因为大企业基本上数字化是比较完善的,小企业因为数字化投入比较大,所以大多数企业不太愿意在数字化上面投资。当然国家战略就是国家拿钱让你搞数字化转型,这个是可以的,大家也乐见其成。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,因为中小企业它本来综合成本就高,像我们这种类型的企业管理成本也很高,你的供应链、物流,整个成本都高。通过数字化转型之后,会降低你的成本,提高你的盈利能力,提高你的市场竞争能力。所以我认为中小企业,尤其是在航空制造业中小企业,“智改数转”是必由之路。因为刚才我们说了,它的个性化需求,那就代表你什么都要人去干,什么都要人去干成本一定高,你对人才的需求、依赖都加重了,那你的社会竞争力就弱了。但是如果是“智改数转”,它很多数字化了,那么就简化了这个过程,你跟大企业就有竞争的可能。所以我发现现场有很多做数字化转型的公司,包括在我们展位的周围的几家参展企业。
           我认为主要就是两大趋势,一个是往专业化、精细化、高精尖的方向走;第二个就是往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方向发展,数字化转型不止是中小企业,这些大型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因为柔性智能制造,我认为现在才刚刚开始。包括像几大主机厂,成飞、沈飞也好,它们也才刚开始,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。“智改数转”这种具体的工作实际上是需要大量的民营企业去参与,因为国有企业,主要的主机厂所主要负责它的主营业务,比如飞机设计、飞机制造,那这些“智改数转”服务型的工作,那就要让民营企业去参与,互相帮扶,和它们一起来成长,一起来完成国家战略、社会转型。这是我的一个观察。
           
           中国航空报社:谢谢郭总。郭总不仅聊到了联星技术的一些发展战略,也结合着您对这次展会的观察,您说的专业化、数字化的转型,也应验了这个行业在往一些细分领域发展过程中,必然有像联星技术这样的企业去抓住一些痛点难点,帮助这个行业更快地进步。
           非常感谢郭总能做客我们今天的采访间。
           
           郭总:
    谢谢!